作者:三角寬
出版社:遠足文化
"製作漬物的第一要件就是美味兩字,第二要件則是外觀。
...外觀將另食用者的喜悅溢於言表。
這兩個要件就是漬物的本質與精神。
由於漬物本身就是一種藝術,
所以在創作之際嚴禁一切的怠惰與妥協。
其實只要能充分地發揮食材的特色,
就不需要利用人工的顏色來迷惑世人。
漬物憑藉著其原有的自然本味成為一項難得的作品之餘,
同時顯露出本身高雅而不凡的氣質..."
- 三角寬
工業社會用人工色素快速將漬物上色,
沒有情感,只是一個動作。
紅梅漬傳統的做法是將紫蘇葉撒鹽殺青,
經過繁複程序後,提煉出黑色的紫蘇液。
最後再將梅醋倒入黑色紫蘇液中,
神奇的紫蘇液如施了魔法般,
瞬間轉變成鮮艷亮麗的紫紅色。
再來談談梅乾,每一棵梅乾都是三角寬親手製作,
將梅子一顆顆排在板子上,還要替梅子翻面曬乾。
每一個步驟都要揮汗淋漓的小心照顧。
三角寬說:那些沒有心的人覺得梅乾只是一種商品,
會毫不留情地從我手中奪走他們,也會毫不在乎地將他們吃下肚子。
這對我來說,是無法承受的感傷。
從來不知道原來漬物的種類多達上千、上萬種。
光是三角寬家族祖傳下來的也有千餘種了。
三角寬說漬物代表一個家族的個性,
每一個家族的漬物都有獨樹一格的風味,
也因此漬物的背後蘊含著深遠的意義。
這些意義是平常到大賣場或是百貨公司買漬物的家庭不能體會的。
三角寬自幼跟在母親身旁觀摩學習祖傳漬物的做法,
並於此書公開教授25種漬物的製作技巧。
漬物對他來說,不但承襲先人的智慧與經驗,
同時也滿載著對母親的思念,
三角寬甚至將裝滿漬物的倉庫取名為"母念堂"。
漬物是古代人知福惜福的表現,
從饑荒時期醃漬的草根樹皮,到山難可以救人一命的無量壽梅乾。
即使看似不起眼的西瓜皮,或是田邊風雪摧殘後青色幼小的果實。
"憑著愛惜之心製作的漬物,在口中咀嚼味道之際,
不由的泛起感謝的心情。而在進入如此無我的境界時,
才會對人生百態有所覺悟。"三角寬是這麼說的。
書中介紹很多我沒見過的漬物,
像是拿西瓜皮、筍子、蘑菇、魚、豆腐做漬物,嘖嘖稱奇!
也因該這麼說,在看這本書之前,從來不曾花心思注意過漬物。
這時後突然想到,台灣漬物也很多阿!
剝皮辣椒、醃蒜頭、泡菜,還有還有!!!豆腐乳阿!!
三角寬很自豪的說自家的豆腐漬物承襲祖傳秘方不會碎裂,
產量不夠自家吃,更不用提送人了。
嘿嘿!台灣的豆腐乳不就是漬物了嗎,產量高,品質好!
我吃過自家阿姨做的豆腐乳,以鳳梨、木瓜等等特製酵素製作而成,
味道之好真的不能與一般市售的豆腐乳放在同一個天秤比較。
一年只做一次的阿姨牌豆腐乳,今年可要帶著感恩之情細細品嘗。
三角寬的《漬物大學》喚起我對更多食材滋味與製作的重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