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茶藝課的戶外教學由 戴瑞民老師帶隊,
到林口的生津製茶廠,實際體驗製茶過程。
一大早8:30大夥兒一群人來到茶廠。
今天最主要的部份是體驗傳統人工揉捻茶葉,
等待茶葉發酵悶紅至乾燥的過程中,場主還會帶我們參觀茶園,
認識茶樹品種,並於最後製茶完成後,模仿實際茶葉評審過程。
讓我們有一個完整製茶、評比茶葉等級的概念。
相對於半發酵的包種茶、烏龍茶,
需要完全發酵的紅茶製作較為簡單,失敗率低。
所以今天我們要來挑戰的是製作紅茶~
還可以把自己做的茶葉帶回家喝喔!
製茶基本流程如下:
採茶 --> 萎凋(發酵、降低水分) --> 浪菁(活化茶菁促進發酵)
--> 殺菁(殺菁,以高溫讓茶葉中的酵素停止作用) --> 揉捻(塑形)
--> 乾燥
摘錄自《台灣茶 你好》作者:林昱丞
師傅前一天已經以機器採收茶葉,並且進行萎凋工作。
機器採收(機剪茶)工錢大概只要手工採收茶葉(手採茶)的1/3價格,
由於技術進步,機器可以分辨出茶葉的一心二葉,
但是容易在採摘過程破壞茶葉完整度,也沒有人工來的精準。
造成做出來的茶滋味不夠純淨,有雜質與澀味。
現在手工摘採的茶大都是較高經濟價值的高山茶。
而且已經沒有所謂的"採茶姑娘"了!!
只剩"採茶阿姨"或"採茶阿嬤"...
今天我來扮演一下採了一片一心二葉的"採茶姑娘"好了....呵呵呵
來到茶廠後,廠長陳昆諒先生開始介紹製茶程序。
因為必須在採收後48小時內製茶完畢,
茶廠在前一晚凌晨已經開始為我們完成浪菁、炒菁。
師傅現在在做的動作就是"浪菁",浪菁就是攪拌茶葉的一個動作。
廠長陳昆諒先生說,做茶是很辛苦的工作啊!
浪菁是保留茶葉香氣的重要環節,
這段時間茶葉因互相摩擦,
葉緣細胞被破壞後接觸空氣,已經開始發酵了(葉緣會變紅喔!)。
如何掌握在適當的時間攪拌葉子,提升香氣,
使茶葉的發酵程度恰到好處,常常要"顧茶"到三更半夜。
雖然科技進步發明"浪菁機"有助於節省人力消耗,
但是控制茶葉發酵與茶香的聚集,還是要靠師傅的功力與體力。
學員們聽完解說後,依樣畫葫蘆,攪拌2-3分鐘,
聞聞從茶葉裡釋放出來的茶香,
好驚訝茶葉變得好香,充滿整個廠房呢!
接著就是重頭戲 --> 揉捻
現代以揉捻機取代過去人工的方式。
天阿!!!真的要親身體驗後才能感受到早期製茶有多辛苦...
連大男人第一次嘗試都大喊吃不消了!!!
人工的方式是把茶葉放到棉布裡不停的揉捻,
慢慢的茶葉裡的水分在揉捻中因擠壓滲出來,
茶葉體積逐漸縮小,捲曲塑形,成條索狀。
請朋友做麻豆示範一下搂~
下圖中可以清楚看到水分慢慢被逼出來後,茶葉黏成一塊了。
下圖則明顯發現茶葉在揉輾過程中漸漸呈現條索狀。
揉捻好的茶葉蓋上棉布靜置,並以電暖器加強室內溫度,
使紅茶發酵更快。
最後一個步驟就是乾燥了!
順帶一提,今天做茶的品種選用的是四季春。
不同茶樹品種,因應其生長狀況以及風味表現,
也有不同的採收次數,...是影響價格的因素之一。
例如:四季春一年可以採收多次,金萱大概五次,
高山的青心烏龍大約二到三次。採收次數越少,
代表產量比較少,...茶園如果座落在珍貴稀少的高海拔茶區,
那麼茶葉價格就水漲船高了。
摘錄自《台灣茶 你好》作者:林昱丞
茶葉做好了!!!評比時間到!!
首先陳昆諒廠長把各個學員做的茶標號,
評審只知道茶的號碼,不知道是誰製茶,目的是比賽的公正性。
每一家製的茶,都以天秤量秤:(比賽是來真的喔!)
準備 鑑定杯、鑑定碗、鑑定匙
茶重量:3g
水 量:150cc
水 溫: ?
浸至時間:5分鐘
評比項目: 1.茶葉的形狀 2.茶湯的香氣 3.熱茶湯滋味 4.冷茶湯滋味
首先把茶葉放在鑑定杯裡沖泡,再將茶湯倒至鑑定杯內。
先觀察茶葉形狀,並從鑑定杯內品聞香氣,給予評價。
再以鑑定匙品嘗熱茶湯,並給予評價。
接著以鑑定匙品嘗冷茶湯的滋味,並給予最後評價。
聽到茶葉葉浸至5分鐘,心裡納悶,這樣茶湯不是苦澀難喝嗎?
老師的解答是,浸至久一點的茶湯,才能完整展現這泡茶的風貌。
平日喝茶可以依照個人對茶的濃淡喜好,但是在評比時就不同了。
至於為何冷熱茶湯都要評鑑呢?
因為茶熱的時候還有的香氣,等茶放冷之後,可能就消失了。
會發生一種情況,評比的茶湯中,熱茶湯滋味不分軒輊,
等放冷之後,香氣依舊豐富的當然就會被評比為比較優質的茶了。
另一點,冷的茶湯比較能發覺茶的缺點,
這也是裁判評比的重要細節之一。
在這裡介紹一下評比分數的方式。
一次正式的比賽有幾十組參賽,為了方便性,
不需要一邊看書面資料一邊評比。
審查委員在品茶過程中,以鑑定杯放置的方位來做評鑑方式。
下圖中,1、2、3的方位分別代表分數高低 1>2>3。
在2、3之間的虛線45度角,
則代表審查委員覺得這泡茶的成績有待商榷,需要共同討論。
等評比完之後,也開放給每個學員喝看看,
果然只是一個揉捻的動作,
茶湯的甜度、潤喉度、澀味稍有不同! 製茶真的有功夫的喔!
緊張時刻到來,要頒獎了!
茶業評分如下(第一名依序往下):
1.特等
2.頭等
3.貳等
4.参等 (如果參賽隊伍太多,再細分為 三梅>二梅>一梅)
5.優良 (參賽獎)
一般來說,只要有入"等"的都是不錯的茶了。
還有"優良"基本上是參加獎,有些茶商參賽只是為了拿個"優良",
販賣時消費者如果不清楚茶葉評分等級,就會上當以為買了得獎茶喔!
嘿嘿嘿,兩個台北俗弱雞女孩竟然贏得貳等獎耶!!還上台領獎喔!
我朋友說,以前念書都沒得獎狀了,沒想到才第一次做茶就那麼厲害!
呵呵呵呵...
最後把自己做的茶葉裝袋、封口,帶回家與家人朋友炫耀~
~我會做茶喔!
這次做茶DIY認識了廠長陳昆諒的爸爸陳爺爺。
已經80多歲的陳爺爺丹田有力,
笑容一直掛在臉上,偶爾還會開開小玩笑。
個子高高的,穿著筆挺西裝、帥氣帽子,穿著趴哩趴哩。
全台灣找不到第二個80歲這樣超級有型的資深帥哥喔!
可能看我們揉茶太辛苦鬱悶,還拉段曲子給我們聽聽。
那天對他的印象實在太深刻了!好可愛的陳爺爺!!
以前林口曾經遍地茶園,
但是敵不過高價徵收土地蓋廠房與住宅,而漸漸式微。
加上這裡的茶樹品種本身經濟價值不高,
轉型為教學式的休閒茶廠其實是很不錯的方式。
有機會大家可以來試看看!
廠長:陳昆諒
預約電話:(日)02-2603-3812 / (夜)02-2601-1232
傳真電話:02-2603-3812
地址:台北縣林口鄉湖南村8鄰70之1號(文化北路旁)